淄博向绿而行探索工业老城生态振兴之路 | |||
|
|||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漫步在山东省淄博市孝妇河畔,微风轻拂,河水泛起粼粼波光,岸边草露新芽、花开意浓,清晨的沿河绿道上,晨练的市民络绎不绝,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徐徐展开。 近年来,淄博市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建设美丽淄博注入绿色动能。如今,这座拥有百余年近现代工业发展史的老工业城市正焕发着青春。蓝天白云常做客,悠悠碧水穿城过,如画美景入眼帘,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 改善环境实现生态颜值“逆生长” 作为一个组群式老工业城市,淄博始终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重要民生工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现城市生态颜值“逆生长”,让市民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 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2024年淄博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改善率达2.7%,优良天数创历史新高,比上一年增加了19天,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4天,实现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PM2.5浓度连续5年持续改善。 在水环境治理方面,全市水环境质量指数连续4年位居全省前两位,2024年同比改善1.62%,改善率位居全省第三位。19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稳定保持100%。 在生态文明创建方面,全市生态质量指数(EQI)达到54.45,位列全省第四位,连续3年位居全省内陆城市第一位。继沂源县之后,博山区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强县,各类示范区、实践创新基地的创建数量和质量均在全省名列前茅,生态环境群众满意度也逐年提升,位居全省前列。 淄博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赵学表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是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的生动实践,彰显了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一以贯之的坚定决心和强大执行力。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将发扬“拼搏担当、实干争先”精神,全力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科学谋划“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及有关治理项目,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奋力谱写“美丽淄博”建设新篇章。 统筹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在环境改善的实现路径上,淄博市站在全局视角,从战略融入、产业升级、民生需求三方面协同发力,破题解围实现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共振。 积极投身黄河重大战略,持续深化黄河流域大气、水、土壤、固废污染防治,策划大气治理“九大攻坚突破”任务,制定涵盖六大领域水环境质量改善工作方案,高质量地完成了重点监管单位的土壤环境隐患排查“回头看”工作,“无废城市”建设取得扎实成效,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大整治稳步推进。 实施第三轮“四减四增”行动,产业数字化和绿色化协同转型显著加速,新能源装机容量增速迅猛,新能源重卡数量快速增长,农业投入与用地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持续上升。严格落实碳排放“双控”要求,深入实施减碳降碳十大行动,完成淄博市“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中期评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连续3年超额完成下降目标任务。 在产业升级上,淄博市紧跟绿色低碳发展潮流,在减排降耗产业升级过程中,顺势挖掘环境改善潜能。全力支持省、市重大项目落地,743个省、市、县重大项目保障率达到100%。积极引导企业利用各类新质生产力成果对现有项目转型升级,在降低治污成本的同时兼顾提升治理效能,帮扶企业申报中央、省级污染防治资金,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争A创B”绩效提级。探索“企业自身减排获得环境要素指标”新模式,引导自行优化结构,挤出更多绿色空间,努力帮助解决总量短缺问题,获得企业高度认可。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淄博市高度重视群众的环境需求,改革创新推进整改,创新推出“轻微免罚”机制,印发《淄博市生态环境轻微违法行为免罚事项清单》,对23项轻微环境违法行为免予处罚。规范执法行为,入企检查次数降低超40%,探索“无感执法”,非现场执法占比超40%。建设恢复性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基地,相关经验在全国推广。同时,积极改善城乡环境,新改建21个水系湿地公园,整治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强化散煤和秸秆综合利用管理,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环境难题。 再接再厉擘画美丽淄博新图景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和“十五五”谋划之年,也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一年,淄博市将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生态环境保障。 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以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进位提升”为目标,集中力量攻坚克难,确保空气质量稳定向好。持续开展全流域综合治理,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管,深化黑臭水体治理,完成“十四五”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开展水生态摸底调查,助力沂河和文昌湖创建美丽河湖,为市民提供更加优美的滨水空间。 坚持帮扶力度不减,全力服务532个省、市重大项目环评审批和要素保障,推动齐鲁化学工业区及3家试点企业带动产业链绿色升级,助力“1+6”重点行业智能化改造和治理提升。加快绩效提级审批,打通“即申立审快报”审批通道。以提升质效和促进减排为执法工作核心,打造智能化立体监测体系,自动分析研判,远程推送问题,线上督促整改,进一步减少“无效执法”,做到无事不扰。 在生态安全保障上,不断夯实环境修复治理和安全底线,从严抓好沿黄重点区域生态治理,推进黄河周边防护林、绿网、湿地等生态修复工程,扎实开展历史遗留矿山修复治理,恢复增加生物多样性。保障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完成优先监管地块土壤污染管控省定任务,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确保9个地下水国控点位稳定达标。加强应急能力建设,编制化工园区“一园一策一图”,不断提升生态环境风险防控水平,守护好绿水青山,让人民群众在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好环境中,享受到更多的生态福祉。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