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农村生活污水和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典型案例(四)

发布日期:2023-03-14 15:48:29 浏览次数: 字体:[ ]

    “十三五”期间,我市各区县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农村黑臭水体排查,主动探索研究符合我市村庄实际的治理方式,治理排查工作取得良好开端。淄川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践经验入选生态环境部“十三五”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典型案例汇编。

    “十四五”期间,我市各区县深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不断强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管理,确保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管护长效常态,各项工作取得长足进步。经开区全域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临淄区西单村、淄川区东省村和王子山村治理工程先后入选2021年和2022年省“秀水乡村建设”典型案例。

    2023年,为落实市委、市政府“三提三争”工作要求,切实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有序推进我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农村黑臭水体后续管护,在各区县积极筛选推荐的基础上,市生态环境局择优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包括单村治理、连片治理、整县推进、山区类村庄、平原类村庄等工程技术或管理机制类),旨在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助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乡村生态振兴“淄博模式”。

    山区类治理典型案例(工程技术+管理机制类)

淄川区太河镇湾头村-聚力打造山区村庄生活污水治理模式


 

    淄川区太河镇湾头村常住户数170户,常住人口318人。该村总体地势呈北高南低、东西狭长,居民房屋依山而建,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几乎为“空白”。受传统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影响,加之常住村民普遍“老龄化”,生活污水乱泼乱倒、直排街面现象非常普遍。同时,该村是一个典型的基岩山区村庄,给污水收集系统设计施工带来较大难度。鉴于该村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淄川区优选该村先行先试,着力突破山区村庄生活污水治理。

    一、坚持精准施治,因地制宜优选治理模式

            聚焦人居环境短板弱项,聚力突破生活污水治理,以创新思维打造治理路径,不断探索以最小的资金投入谋求最大治理效能,精心打造可复制、易推广的山区村庄生活污水治理“样本”。实施中,统筹考虑山区村庄特点、治理成本、处理效果与长效管理,经多方考察论证,优选无动力生物巢净化处理技术,采用“管网收集+生物巢净化设施+就地资源化利用”的路径开展治理。目前,“生物巢净化设施+就地资源化利用”治理模式已入选全省“秀水乡村”建设典型案例。

 

 


 

    二、坚持规范施工,积极构建闭环处理体系

            (一)完善管网收集系统。湾头山村于2020年采用三格式化粪池完成旱厕改造,改厕率达到91%,改厕粪污的抽吸转运纳入全区城乡环卫一体化体系,由环卫公司上门免费抽吸转运至全区配建的粪液二次发酵池进行资源利用。针对现有住户多为留守老人、污水产生量少、污水治理“零基础”的现状,每户安装一个油水隔离池,用支管与引水出户接入街道主管网,有效实现污水收集和雨污分流。全村铺设口径200mm主管网2634米、口径110mm入户支管网1057米,定制入户油水隔离池139个,全村污水收集覆盖率达到82%。

 

 


 

    (二)优选末端治理设施。针对湾头村地势、人口等现状条件,淄川区选择无动力运行、占地面积小、运维简单、费用低廉的生物巢净化污水处理设施,作为破解山区村庄污水治理的优选措施,选择合适位置新建无动力生物巢净化污水处理站2座,处理能力分别为5立方米/日、3立方米/日,生活污水污水总处理能力达8立方米/日。设计标准执行《山东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处置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37/3693—2019)。

 


 

    (三)实现尾水资源化利用。湾头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选址充分与周边果园、林地等相结合,统筹考虑该村自然坡度、自然进水和排水,兼顾周边山林树木灌溉消纳等因素,处理后污水直接用于灌溉,完全实现了生活污水的资源化利用。

    三、坚持长效管护,落实第三方专业运维

    按照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五有”要求,淄川区制定了《淄川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维方案》,建立了运行维护、网格化监管、定期监测、日常巡查、资金保障等8项农村生活污水管理制度,健全完善了设施运维保障机制。针对湾头村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管理,落实了第三方专业运维,明确第三方运维单位职责,要求运维人员应充分掌握污水处理工艺,随时掌握污水管网和设施运行情况,及时解决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达标排放。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