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台县乌河文化公园正式通水

发布日期:2018-12-07 10:35:39 浏览次数: 字体:[ ]

    经过8个月的紧张施工,位于索镇的乌河文化公园暨乌河入湖口人工湿地一期正式通水试运行。湿地内栽种有菖蒲、水葱、香蒲、芦竹、再力花、千屈菜、燕子花等水生植物,乌河水经过泵站提升后进入湿地,经过潜流加表面流过滤,使水质得到净化。



    乌河文化公园总投资5400万元,占地面积96亩,其中潜流湿地占地约65亩,表面流湿地占地约31亩,日处理规模为3万方。湿地采用“潜流湿地+表面流湿地”的组合工艺对部分乌河河水进行净化处理,主要指标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排入乌河河道,有效缓解下游马踏湖和小清河的污染负荷。同时,在满足水质净化的前提下,结合周边区域规划,修建景观设施,提升了湿地区景观科普功能。该项目于今年4月份开工建设,目前正在进行景观工程、亮化工程及其配套设施施工,预计今年年12月底全部完工。


    与此同时,总投资8700万元的乌河河道走廊人工湿地工程(城区段)正在加紧建设中,目前已完成硬质边坡拆除及回填、两侧方涵改造、危桥拆除、截污纳管等基础改造,并实施了生态护坡工程、景观亮化工程等。该工程位于乌河桓台大道至建设街段,日处理规模为4万方,于今年4月份开工建设,预计明年3月底完工。该工程利用河道走廊湿地工艺构建健康河道生态系统,恢复河道生态系统,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同时打造城区段河道生态景观,恢复“河清水透、鸟语花香”景象。


    乌河文化公园、乌河河道走廊人工湿地工程(城区段)的实施,是对“三横五纵两湖六湿地”总体布局的进一步推进。两项目的建设,可有效缓解乌河及下游马踏湖、小清河的污染负荷,在满足水质净化的前提下,两湿地结合了周边区域规划,并相互糅合,打造各色景观设施,提升湿地区景观科普功能,使其在恢复水系生态、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等多个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是城市建成区建设湿地的典范。在理念及定位上,施工单位吸收了前期湿地建设经验,深入融合乌河文化,充分展现桓台的深厚底蕴与蓬勃朝气。  


     为保障河流生态功能,恢复流域生态,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从2008年以来,桓台县坚持“全领域治理、全流域修复、全过程管控”的总体思路,实施一系列生态工程、民生工程,有步骤地推进生态水系“治理+修复”,逐步实现河湖连通、水润绕城,切实增加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以“三横五纵”河道生态修复为主轴,以马踏湖、红莲湖“两湖”为核心,以“六湿地”建设为保障,分层次、分步骤地实施具体项目。工程的实施使水环境质量状况得到明显好转,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