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短期“快见效” 长远“见长效” | |||
|
|||
“凌晨一点接到投诉,五点赶赴现场调查。”这是四川省遂宁市8月10日接到中央第五环境保护督察组转办的第一起信访案件后做出的快速反应。8月12日,遂宁市委书记赵世勇带领当地监察局、环保局、林业局等部门负责同志,就这一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进行现场督办,连夜对涉案水泥厂依法关闭并罚款19万元,问责处理了9名相关责任人。当记者来到处于停产状态的厂区时,原本裸露的原料堆场已加装了封闭的彩钢大棚,两个截留地面污水的沉沙池已建设完成。 “快启办理程序、快核案件实情、快施整改决策、快速问责追责、快向社会公开”的“五快”工作方法,是赵世勇处理环境信访问题的态度,也是他亲自践行坚决打好督察整改硬仗的真实写照。作为“一把手”,他对中央环保督察又有哪些深刻认识?记者进行了专访。 ■ 治本还需久久为功 谈起边督边改,赵世勇很有心得。除了“五快”工作法,赵世勇还要求对所有督察组转办案件都不搞层层转批,均明确1名市级领导督办落实,1个市级责任部门具体办理,1名县区领导全程参与,直插基层、蹲点督办、办结销号。“我们建立了微信群,适时上报问题整改视频、图片,把压力传导到每个责任人、压实到最基层。” 截至9月5日,中央环保督察组交办遂宁的144件环境信访案中,已办结99件,共立案处罚企业14家,罚款33.87万元,问责56人。 “遂宁是丘陵欠发达地区,也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如果走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发展路子,不仅不能实现后发赶超,而且还会使良好的生态优势丧失殆尽。”说到环境保护工作,赵世勇思路清晰,而小流域水污染防治,就是摆在他面前的首要任务之一。 涪水汤汤、支流纵横,是遂宁独特的自然禀赋,境内流域面积占了全市面积的96.3%。据了解,遂宁市先后累计投入2.5亿元,实施涪江流域遂宁段及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15条涪江支流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实现了涪江干流断面100%达标,但琼江大安断面水质还不能稳定达标。 赵世勇分析说,在环保基础设施方面,由于前些年财力不足、投入力度还不够大,导致全市污水处理厂覆盖率只有50%左右,且不同程度存在管网不配套、污水收集率低、运行不正常等问题。 “中央环保督察进驻以来,帮助我们进一步反省了这个问题,学习了其他地方的先进治水经验。”赵世勇说,今年遂宁与四川能投集团签署城镇污水和城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运营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提升污水处理率。 “这些治本之策耗时较长、花费较高,还需久久为功。回头想想,一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确实与个别部门环保责任履职不到位有关。”他表示,一些地方和部门对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认识有偏差,认为环保工作是环保部门的事,抓环保是“副业”,存在对辖区内环境管理不到位、污染源掌握不准确等问题。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遂宁市共问责149名环保工作不力的干部,其中党政纪处分12人,诫勉57人、通报16人、免职5人。 ■ 新常态下轻装上阵 “从我的角度理解,中央环保督察的目的,从短期讲是要‘快见效’,集中解决一批突出环境问题;从长远讲是要‘见长效’,帮助地方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思路,实现转型发展。我认为,‘见长效’是最重要的,也是治本的。”谈到中央环保督察,赵世勇触动很大。 他表示,“环境问题整改效果能否持久化、稳固化,核心是坚持权责一致,把地方党委决策部署督促和地方政府贯彻执行落实的职能职责统一起来,让党政领导同心协力抓环保。” 赵世勇提到,过去不少地方为了尽快提高GDP,造成经济腿长、环境腿短。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投入、高污染的旧方式,政策不支持、市场没空间、环境不允许。“污染问题的解决,不仅取决于经济总量,更取决于经济结构。通过中央环保督察,既倒逼我们调整结构、转型升级,又帮助引导企业优化工艺流程、改善供给结构。” 赵世勇用“加减乘除”的形象比喻,概括了遂宁绿色发展的思路。“加的是绿色GDP,减的是污染。”他介绍,一方面精心培育电子信息、机械与装备制造、天然气化工、锂电及新材料等四大绿色产业,另一方面从产业引进的源头减少污染。 “我们先后婉拒70余个投资亿元以上的‘三高’项目,实实在在地讲,这些项目对欠发达地区是很有诱惑力的,虽然当时舍弃很痛苦,但却换来了新常态下的轻装上阵。”赵世勇告诉记者。 在赵世勇看来,绿色发展着力点是产业,落脚点在城镇,要让群众从身边的变化,更好地感受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比如,将山体、江河、湖泊、湿地、森林一体打造,形成乘数效应。而这些新举措源于新理念。 “对地方党委政府来讲,抓生态、抓环保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民生问题、发展问题。”赵世勇说,“除”就是彻底根除“重发展、轻环保”的思想,以正确的政绩观带动推进生态修复、环境保护,实现和谐建设、有机更新。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