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利用区块链技术建设生态环境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议
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
1204315
建议人:
主办单位: 淄博市生态环境局
答复时间:
  • 答复内容
  • 建议内容

对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委员第1204315号

提案的答复

 

王明新委员:

非常感谢您对生态环境工作的关心支持和厚爱,您提出的关于利用区块链技术建设生态环境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深入分析了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用区块链技术搭建透明信息化平台,提高环保部门规范化管理水平切实解决诚信在环境监管中的难题,规划设计有效经济激励模型,提高企业、民众参与积极性,对进一步推进我生态环境监测管理和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我们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着力强信息化平台软硬件基础建设,提高信息化监管水平;逐步完善监测体系,推进环境诚信体系建设,增强了数据和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主要取得以下几方面进展:

一、以环境管理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信息化监管水平

我市环保信息化工作在2014年之前总体处于较低水平,信息烟囱、数据孤岛问题较为突出,环境监测监控数据利用率较低,无法为环境管理、总量减排、领导决策等提供有力支撑。为解决此问题,统筹市、区(县)、乡镇三级,以“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使用”为原则,2014年以来,我市累计投资2200余万元建成了以全市环境自动监控系统为核心数据来源的全市环保云数据中心,并以此为依托建成了全市一体化环保综合应用平台,初步整合了分散在各业务系统内的环境数据,实现了各类环境数据的部门间互联共享和系统内上下互通,为各类环境数据联合复用、各部门在同一平台按照权限调用数据、协同办公打下了坚实基础。有效解决了数据烟囱和数据孤岛问题,最大程度上避免重复建设而造成浪费。

2018年,投资5800余万元对全市一体化环保信息平台开展升级扩容改造,对现有软硬件进行扩容升级,对现有环保专网进行分类建网、统一整合,建设淄博市信息化环境监管网格体系。这种“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信息化环境监管网格体系,将环境监管的触角向最基层延伸,层层夯实环境监管责任,力争使环境监管工作全面覆盖,不留死角。横向贯通环保及相关部门,纵向覆盖市、区县、镇(街道)、网格员,有效打破部门信息壁垒,建立起环保及相关各部门协同、联动机制,让环境监管不在是单打独斗,形成环保工作统一监管、部门协同、各负其责、压力层层传导的的良性循环,提高环境管理的效率,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二、不断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要素,夯实环境信息化核心数据来源基础

2014年以来,我市累计投资4680万元开展环境自动监控基础能力建设,环境质量、污染源自动监控能力和水平有效提升,初步建成了全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为进一步完善全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要素,2017年投资3.4亿元通过购买服务方式新建了97处重点镇办及敏感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和36处水质自动监测站。在全省率先实现了镇办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全覆盖。目前,我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已成为覆盖30处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10处纳污管网水质自动监测站、4处水源地自动监测站、2处湖库水质自动监测超级站、117处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710家(1178处站点)污染源、920路视频监控(高空视频102路,乡镇空气站174路,废气污染源403路,废水污染源202路,污水厂61路)的大型地市级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了对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的自动监测全覆盖。通过全方位网格化智能感知监控平台,实现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三、多措并举,推进环境诚信体系建设

为推进环境诚信体系建设,我市全面贯彻环保部《关于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落实建立和完善企业环境信用记录;完善企业环境信用信息公开制度;完善企业信用评价制度;加强企业环境信用信息系统建设;推动建立环保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开展环境服务机构及从业人员环境信用建设等多项举措。为加强诚信建设,堵塞诚信漏洞,我们用用电量监控、自动监控站房与采样点交叉监控手段杜绝数据造假现象,动态监控平台也会对异常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推进《淄博市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条例》立法,进一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强化企业主体和第三方机构责任追究。统一平台,加强数据共享和信息公开,使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多部门审核,全程留痕,全时信息公开,并发公告,鼓励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等对排污单位的排污行为进行监督,有效杜绝企业擅自篡改环评报告的可能。另外接入山东省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数据管理系统、山东省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系统,共同构建出我市环境诚信体系。

四、找准痛点,针对性开展VOCs监测监控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

为进一步加强O3前体物VOCs的有效管控,准确掌握重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和排污单位VOCs排放情况,我市开展了VOCs监测监控体系建设工作。在全市18个化工聚集区的镇办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点位建设了环境空气质量VOCs自动监测站点。下大力督促全市VOCs重点排污单位的有组织排气筒安装自动监测设施,实现对污染源VOCs排放的24小时连续监控,初步建立VOCs监测监控体系。

借鉴您的相关建议,下一步,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管理和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工作:

一是建设淄博市生态环境超级指挥平台。为进一步压紧压实生态环保责任,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构建“环保吹哨全员报到”的“全员环保”工作体系。实现生态环境工作由生态环境部门单打独斗向多部门协同作战模式的转变,执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落实机制,进一步满足对全市的政府、企业、公众所关注的环境质量信息的获取要求,提供更多媒体和渠道的信息服务,确立环境信息的一致性、权威性,为全民参与环保提供便利的途径。完成淄博市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建设,为生态环境业务协同、行业监管、决策分析提供统一高效的支撑平台。

二是建成生态环境全要素数据中心。充分利用前期淄博市生态环境大数据的建设成果,对生态环境数据深度挖掘和应用,开发五大专题库、个性化推荐、智能数据清洗、全息视图、热点网格、视频智能录像、报表平台、监测数据智能分析与闭环管理等应用。特别在环境要素监测数据方面,通过数据算法模型,对数据汇总分析,形成按区县、按企业、按站点进行超标数据分析、异常数据分析、污染物排放分析、异常问题事件处置等专题。

三是打造“全员环保”工作支持平台。政府层面,为贯彻落实“全员环保”工作要求,有力支撑“全员环保”体系运行,在生态环境局已有信息化建设成果基础上,针对环境监测重点企业、重点区域,整合贯穿污染源全生命周期的各环境管理要素,形成“一源一档”动态超级档案,开创“一证式”管理模式,充分融合淄博市自然资源局、水利局、城市管理局、发改委、应急管理局、公安局、交通运输局、市场监管局、农业农村局等部门的监测监管数据,打造政府层面的“全员环保”工作平台。企业层面,企业负责的监测监控数据报送、企业基本信息填报、企业环评信息和排污信息申报、企业环保类业务处置咨询等诸多事项,可以通过企业层面的“全员环保”工作平台来完成,一改以往企业信息填报、申报渠道不规范,填报申报信息混乱,环保业务处置咨询路径不畅的现状。公众层面,公众通过“全员环保”工作平台提供公众版APP 将日常发现的环境类违规违法状况上报,并从相关系统公开信息了解市各相关部门的处置情况,让生态环境业务政务服务更透明,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同时增加了公众的参与感。

四是进一步强化数据统计分析能力。全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每日产生百万量级监测数据,下一步要以环境质量改善为导向,建立全景式生态环境综合研判模式,加强生态环境质量、污染源、环境承载力等数据的关联分析和综合研判,利用丰富的数据强化社会经济、基础地理、气象水文和互联网等数据资源融合利用和信息服务,为地方环境管理、行政管理、招商引资、产业链规划、园区规划等制定提供支撑依据。利用跨部门、跨区域的数据资源,支撑大气、水等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和应急指挥工作会商,做到定量化、可视化实施成效评估,促进环境管理模式创新。开展环境保护工作进展、计划实施、资金执行、成果绩效等动态监控和评估,支持构建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的专业化、精细化的环境管理体系,提高管理决策预见性、针对性和时效性。不断提升数据监测、采集、分析、溯源能力。研究大数据模型及创新应用,集成智能模型算法,利用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开展环境形势研判、风险预测预警等,为生态环境保护重大政策制定、规划计划编制等提供全面准确的决策依据。

五是进一步完善全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要素。在做好现有大气、水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点管理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网络要素,建设一个全市移动污染源调度指挥系统,实现对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等移动污染源的动态分析、综合管控和精准高效执法;建设1处大气复合污染综合监测站;建立覆盖全市的大气气溶胶和臭氧激光雷达监测网络,有效提升对颗粒物和臭氧趋势分析和预警能力。

六是进一步加强空气质量防控体系建设。建设全市热点网格监管体系。针对淄博市当前空气质量污染防治工作的特点和需求,结合生态环境部热点网格监管经验及技术规范,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创新技术,进一步融合卫星遥感、高密度监测设备、气象、工业生产、互联网等跨行业大数据资源,提供淄博市大气污染热点网格智能监管服务,建立基于数字化、客观化的热点网格大数据分析、决策、管理、防控平台,标本兼治,切实解决环境治理的“最后500米”问题。全面建成固定污染源VOCs信息化监控体系。在全市VOCs重点排污单位全面推行有组织、无组织、厂界自动监测设施的安装、建设、联网工作,实现对全市排污单位VOCs排放的立体化、24小时连续自动监控。在国家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市重点工业园区建成VOCs自动监测预警体系。

关于区块链技术应用方面

区块链技术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技术,以其完全公开、不可篡改、不可伪造、可永久查验性,成为网络时代信任弱化和虚假不实信息传递便利化的防范和补足保障机制。在金融、物流等领域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可是根据我们实际了解和网上公开信息,尝试用区块链技术解决环境气候问题的企业和项目层出不穷,但整体而言,这些项目基本处于探索或小范围应用阶段,成熟且广泛的应用非常有限。这受限于技术本身,也受限于政策、环境及社会需求。

一是能否真正建立信任机制,确保原始数据的准确性。区块链是一种基于数据和信息的技术,如果数据和信息的产生源头是错误的,不可信的,则再复杂的技术也不可能改变和纠正错误的信息。     

二是区块链技术应用自身的高耗能性。区块链的运行需多节点数据共享,效能不高且存在非常大的冗余,是一个高耗能进程,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三是区块链环境项目存在的政策风险。多中心的运行方式与中央监管、中心调度难以合理衔接,与我们的运行机制、管理需求相矛盾。

四是区块链技术本身的潜在风险。比如其可扩展性能否满足海量环境数据存储,以及这种多中心体系面临攻击时的安全隐患。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区块链技术在全国生态环境领域的应用首创出现在重庆,打造了重庆环境监测区块链可信平台,并进行试点,但至今其结果还未进行广泛反馈。区块链本身并非泡沫,但亦非包治一切的良方。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有助于不同领域的技术革新和社会进步。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认为区块链存在技术风险及政策风险,目前阶段亟待加强区块链基础研究,建立合理的区块链生态,逐步为应对环境气候挑战提供创新且切实有效的方案。

感谢您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的宝贵建议与支持,未来我们将不断探索、借鉴区块链技术在生态环境领域场景应用,进一步完善及提升生态环境的信息化建设,支撑并推动环境监管工作向自动化、精细化、便捷化、透明化的方向迈进,提高社会公众对环保工作的参与度。构建“全员环保”工作体系,扎实推进生态赋能行动,加快治标、加力治本、追求长效、聚力打造生态组群城市,为建设务实开放、品质活力、生态和谐的现代化组群式大城市提供有力生态支撑。

 

 

淄博市生态环境局        

                          2020522

(一)应用区块链技术搭建透明信息化平台,提高环保部门的规范化管理水平。应用区块链技术,通过智慧平台引入规范,使环保业务流程化,整合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统计、环境监测、污染源普查数据,对所有环保业务部门产生的数据进行汇聚,形成“一本账”,为环境监察执法、环境风险管理提供数据支撑,依托应用平台实现环保业务管理的一体化和规范化。有利于改变基层环保部门的管理模式和行政风气,并有助于环保部门树立开放形象、提高工作透明度和办事效率。 (二)结合区块链技术,切实解决诚信在环境监管中的难题。“互联网解决了通讯问题,区块链解决了信任问题。”区块链的诞生,克服了信用风险问题,也让“信息透明化”加速成为常态。建立一企一档、分布式一本账管理模式,环保档案要上传,环评、验收等等所有与环保相关的基础资料全部上传平台,推动环评统一监管、形成共享机制,推动环评监管事前审批向事中和事后监管转变。 利用云+区块链技术,整合环境历史数据,形成案例知识库,开展环境预测预警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提升环境预测能力,推动环评的统一监管,开展环境督察监管,强化环境监管手段,建立一证式污染源管理模式,强化卫星遥感、无人机、物联网和调查统计等技术综合应用,提升生态环境天地一体化监测能力,在环评、监察监督、预警预测、污染源管理、执法手段、信用管理、历史数据应用分析等领域都可以有广泛的应用。 (三)规划、设计有效的经济激励模型,提高企业、民众的参与积极性。在环境数据确权和资产化的基础上,规划和设计有效的经济激励模型,将权利、义务、激励有机结合,实现环境数据和资产在政府、企业、协会、社会和个人之间实现高效可信流通、共享和交换,将环境数据和资产的利益主体,监管机构,行业协会和个人纳入到有机的治理体系中。形成全区域的绿色生态价值网络,把单纯依靠强制和处罚模式,转变为权利和义务相结合,监管和激励相促进的环保新模式,推动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